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五亲模式”
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案例)库
项目名称: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主持人:陈庆庆
所在教研部: 思想道德与法治
调研时间:2023年7月
基本情况
思政课暑期调研案例基本情况记载表
调研时间 | 2023年7月 |
调研地点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方工业大学 |
调研主题 |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成效 |
简要日志 | 于七月中下旬前往北京对三所高校开展调研,其中,20日前往北京大学(主要是跟在校老师沟通,简单了解其优秀做法和主要成效)和中国人民大学,旨在学习在课程体系、平台搭建、文化融入、师资建设、数字化运用等方面的创新举措。21日走进中科大校园,重在了解其基于发展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如何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全过程。月底探访北方工业大学,并通过与在校老师的线上线下联系,了解以工为主、多科发展的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上更加突出模块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以及数字化智慧教学工具的创新。 |
调研报告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时指出,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并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校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价值、导向、激励及示范等育人功能,在“课程思政”育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校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
(一)校史文化资源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思想引领
校史文化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留存的文书档案、历史物件、回忆纪录等,篆刻着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崇高思想,高校办学思想、学校章程、行为规范凝练着学校精神的传承,蕴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人民情怀,是新时代青年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的动力源泉。巧用思政课发挥校史的育人功能,可以使学生获得具身感、产生自豪感、坚定认同感,坚定政治立场、铸牢理想信念、实践报国之行。
(二)校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提供内容表达和文化叙事
校史记录了一所学校创建、发展、变迁的过程,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成长轨迹,承载着广大师生不能忘却的记忆与情怀,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每一位师生员工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校史文化则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行为方式和教育规范的集中展示,是高校优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不仅能提高高校师生和校友对于学校历史的认同度和归属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校师生起到熏陶和榜样作用。
(三)校史文化资源为培养时代新人厚植价值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校史文化凝注了学校办学的气质和追求,作为“小历史”的同时也是“大历史”的构成部分和直接投射,在一定程度上清晰反映了我国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与“四史”相融贯通,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天然素材。
二、校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路
(一)回溯历史续初心:校史脉络的体系化梳理
毛泽东同志曾说:“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人民大学校史馆旨在呈现陕北公学成立后实行党团(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历史传统,86年的探索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生动缩影。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大博物馆参观“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正规大学的典范”。校史的研究可展示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所取得的办学成果,深入揭示“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的历史养成。
(二)承精神标识之志:整合人物志和大事记资源
校史不仅是“历史”,更是“文化”,是学校重要的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校史资源中涉及的人物、事迹、场景生动具体,优秀校友和先贤更是“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集中展现了学人坚守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赤诚为国、奉献敬业的精神品质。高校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胸怀祖国、对党忠诚、献身科学、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甘为人梯、拼搏奉献的时代楷模。如人大全面梳理和研究学校的教育家,弘扬吴玉章、成仿吾等红色教育家精神品格,宣传“人民教育家”卫兴华、高铭暄的大师风范,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了丰润道德养料和强大精神动力。
(三)红色传承担使命:复现拼搏奉献的爱国华章
校史资源是各高校历史传统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承载、文化内涵的映照,凝聚了学校发展的轨迹和时代发展的缩影,彰显着不同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念,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和立德树人的生动素材与重要载体。中科大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入选基地,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秉持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大学生了解校史,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激励青少年一心一意跟党走的信念坚定不移,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的责任使命不改变,坚持守正创新、担当作为。
三、校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借鉴
(一)树立校史文化与思政课同向融合的育人理念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割不断的历史,高校的校史也是教育发展的生动印记
,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愤图强的光辉历程,更多认识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推进红色校史文化育人,达到入脑、入心、践行、聚魂、内化的效果。调研高校在将理论学习的同时,有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联合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设校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内容建构和内容表达
校史融入思政课,实质是通过对校园文化历史的知识再生产、话语生成和科学讲述,弘扬办学理念,涵育大学精神,传播大学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通过对校史资源挖掘和整合,实现校史内容建构,形成校史表述的叙事结构和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思政课载体,通过知识讲授、专题研讨、互动参与等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对“校史”科学合理的内容表达,进而使置身校园场域中的学生,对校史所承载的历史脉络、人物风貌、办学理念等深入认识和接受,并建立认同,从而达到思政课的教育目的。
(三)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以知促行、以行践知
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参与的实践教学,以“具身认知”实现校史教育功能。结合学校特殊光荣的历史,依托校史馆、办学旧址、老校区等场所,实地感悟校史传承的精神,在学习校史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艰辛探索。注重发掘好、使用好前辈学人点亮信仰、传播理论、治学报国的史料资源。组织相关题材的文艺节目创演、主题展演、红色文化展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师生探寻初心密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认知认同。
(四)集聚学科理论成果和人才资源深化以史化人
遵照《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建好“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结合
同学段特点,探索构建螺旋上升的思政课程体系。将“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把“大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如中国人民大学创新建构理论话语体系,建好用好理论研究平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等)构建学术共同体,用科研促教学,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五)数字化技术赋能校史文化嵌入思政课资源建设
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基础,对校史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运用数据挖掘、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信息技术构建红色校史资源数据库,实现红色校史的智慧化运用。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有序采访决策者、参与者、见证人、知情人等追忆校园往事,以影音形式输出,把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生动呈现出来并进行传播,丰富红色校史形态,打造沉浸式的党史学习教育环境。营造好校史文化场域,结合新时代、新特点,丰富校史馆、博物馆、雕塑等景观,树立红色标识。与此同时,注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网络阵地,引领校园主流舆论。
在此,还可借鉴北方工业大学依托专业优势打造的云端智能教学平台,并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通过与相关负责老师沟通,学习了云景结合智能平台的研发历程和实施成效。此平台大致运行的模型思路(如图1),旨在将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转化为自动化系统工程,提升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这也不妨为我们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资源的调配和有效使用需要高效智能的工具架梁,尤其是在学习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背景下,思政课建设活用新技术新方法,师生共创学习场景,做好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的阶段性衔接等,对于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实质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