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下午,“南湖史学”系列读书会第四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沛楼402会议室举行。读书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吴雪梅教授主持,刘拯华老师与中共湖北省委党校胡畔老师担任与谈人。中山大学博士生钟闻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罗碧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硕士生张树,法国里昂大学本科生张安之,香港城市大学硕士杜瀚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吴志鹏、韩欣彤、王笑石,校友高天以及本科生李一鸣等进行导读。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业的同学现场参与探讨。
本期书目《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以一张内务府“红票”为切口,聚焦康熙年间中西方的交流交往。钟闻达概括了作者如何突破宏大叙事,以宫廷所制“门票”重新阐释康熙对外策略,并引出“家务化外交”等问题。高天将清代对历法的“技术化”处理与宋代的“政教性”关怀对比,提示王朝身份差异的深层影响。多位同学聚焦康熙以内务府包衣、耶稣会士等“家臣”体系绕过礼部,进行半官方跨文化交流,显示皇帝创造了弹性空间。
吴志鹏指出这种弹性安排体现清廷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主动权与风险管理。韩欣彤认为若过度依赖文明冲突框架,反易遮蔽个人与制度互动的多义性,应从全球史视角把握中西交汇的具体脉络。张树同学指出技术争端往往被政治话语再包装,提出史家区分“技术问题”与“文化冲突”的必要性。杜瀚辰从文本细读出发,批评书中偶现“翻译腔”与编辑失误,认为在跨语际写作中兼顾通俗与考订。张安之梳理作者将“奴才”与西欧语系“仆从”用语类比的逻辑,强调词义演变与社会结构不可简单平移。王笑石分析了作者用主奴关系重构康熙朝中西交往逻辑,揭示其“家务化外交”特征,提示个人意志与制度惯性对全球化进程的深层塑造。李欣霖着重讨论康熙皇帝的“实用主义”——既倚重传教士西方技术,又严格控制其传播。李一鸣认为本书冲击了一些原本对于清朝的历史观念,对传教士群体有了新的认识。
在交流讨论环节,大家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导读人来自不同背景和专业,观点和视角各不相同,这也是“南湖史学”读书会的鲜明特点:旨在加强多学科交流互鉴。
与谈人刘拯华老师和胡畔老师肯定本书以“红票”破解清代对外观念的新视角,剖析了康熙的实用主义倾向,进一步论证康熙处理外事的灵活性。
吴雪梅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肯定了本次讨论的探索,赞许同学们立足全球史、政治史与法律史等多元学科提出的新问题。吴雪梅教授表示,“南湖史学”读书会将继续邀请不同学科青年学者参与,以“文本—史料—现实”三重维度,以跨学科对话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史学批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