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田秘 摄影 张羽彤)9月3日上午九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集中收听收看大会实况。学院党政班子、师生党员代表以中心组扩大学习的方式在文沛楼402会议室集中观看大会直播,其他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统分结合的方式观看直播。广大师生纷纷表示,阅兵仪式震撼人心,深刻认识到国家富强是幸福生活的保障,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用奋进的精神、自强的担当,创造新的历史,奏响振兴中华、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
学院党委书记邓杨表示,大会盛况空前,振奋人心,看完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位高远、掷地有声,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和宽广的全球视野,强调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贡献,彰显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发出了中华民族坚决捍卫世界和平、与各国人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宣誓。盛大的阅兵仪式威武雄壮、令人震撼,充分展现了国威军威,体现了大国担当,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不仅是一堂意义非凡的“开学第一课”,更是一堂沉浸式的“大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做好伟大抗战精神的宣传教育和研究阐释,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以砥砺奋进和担当作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院副院长荣枢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党以《论持久战》科学擘画战略方向,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力量,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印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真理。她表示,今年暑假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的经历,让她对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延续性有了更切身的体悟。在独树镇战斗遗址,脚下的血土地与阅兵式上“刘老庄连”英模方队遥相呼应,红二十五军将士在零下10℃的风雪中赤脚拼杀,与杨靖宇“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的抗战壮举,共同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丹凤县庾家河会议旧址内,老红军后代讲述的红二十五军“七仙女”故事,与抗战时期“八女投江”的决绝,印证了“忠诚担当、团结奋斗、民族气节、英雄气概”的内核。阅兵式彰显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与中国共产党“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今日中国以发展守护和平、以合作捍卫正义,正是对“为人民谋幸福”、“捍卫民族独立”使命的当代践行,她谈到,“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其融入课堂主阵地,以历史细节激活精神力量,用真理之光照亮青年信仰之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中共党史党建党支部书记项晨光表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它纪念抗战的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捍卫正确的二战史观和二战胜利的成果,充分彰显中国人民维护战后国际秩序、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强大能力、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们讲清楚正确的二战史观,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台湾回归中国是中华民族抗战胜利成果的历史结论,以及突出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坚持“两个确立”在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支部书记高晓溪谈到,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观看了天安门的阅兵式,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回望历史,我深刻感受到新时代的繁荣稳定来之不易,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的深刻意涵。先烈以生命铸就的丰碑,时刻提醒着后人,唯有团结奋斗、捍卫正义,方能守护来之不易的幸福安宁。新时代的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将爱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以实干担当告慰英魂,让复兴伟业薪火相传。
行政党支部书记李丽珏表示,当阅兵的号角吹响,那一幕幕壮观景象令人心潮澎湃。空中护旗梯队如白鸽衔来和平讯息,徒步方队步伐铿锵似警钟唤醒敬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们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辈们用热血换来今日和平,我们更应从阅兵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书记、2023级研究生盛辰文认为,观看9月3日阅兵,我深感震撼与自豪。人民军队步伐铿锵、英姿飒爽,充分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国家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与坚定的民族自信。这场气势恢宏的盛典,不仅展现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更是一堂极具感染力的爱国主义公开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作为马院青年学生、青年党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必须坚定信仰,深耕理论,讲好党的故事和强军故事,传承红色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2024级研究生胡南表示,八十载卓绝奋斗,从胜利走向复兴。礼炮齐鸣,警醒着我们勿忘历史;军乐昂扬,激励我们开启新的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的那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更是捍卫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容忘记,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80多年前的旧中国,作为中南大学子,我们更应牢记强国使命,秉持“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2024级研究生梁云霞表示,阅兵场上整齐划一的方阵、先进精良的装备、昂扬自信的面庞,展示了强大国防力量背后的国家自信与制度优势。抗战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捍卫了民族尊严,更在于昭示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深刻道理。唯有平等相待、守望相助,才能消弭冲突根源,推动世界向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前行。
2024级研究生李微表示,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也深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这份震撼将化为我前进的动力,激励我努力学习,在平凡的岗位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024级研究生李孟微同学表示,天安门广场上,当铿锵有力的坚定步伐响起,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与自信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展示,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24级研究生赵伟同学表示,观雷霆之势,思兴衰之理。观看阅兵之后,我深感九三阅兵既是向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誓言。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深知比钢铁洪流更深远的是“软杀伤”的力量——将士们如山岳般的意志、民众澎湃的爱国情怀、国家凝聚的非凡向心力,这是一种无需硝烟却更为持久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威慑。这场阅兵不仅承载着对过去的告慰,更承载着对未来的承诺:一个以硬实力为盾、以软实力为魂的民族,必将在中国梦的宏伟征程上,迈向更加光辉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