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新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至关重要。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依据的经典著作渗透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可以使学生直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优良的学风和文风,也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动性。
一、学习经典著作可以直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源头和文本依据,学习经典著作可以直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现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通常是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中的原理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必要的,这是因为,从原理入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比之于直接学习经典著作有一些优点。众所周知,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往往具有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及特殊的语言特点,他们著作中的一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常常蕴含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之中,其中有些论述还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初学者一开始就从原著入手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困难。与原著不同,教科书中的原理是相关专家在梳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对其中所包含的理论的分析、研究、整理和叙述,具有逻辑清晰以及条理化、体系化、通俗化的优点,既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又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因此,教科书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入门向导,是他们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阶梯,就此而言,从各种马克思主义原理入手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借助于第二手的参考资料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一定阶段中是必要的。
但是,这样做并不能代替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原理是不够的,要真正深入了解和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应当在学习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经典著作。恩格斯在回答如何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时曾明确指出,学习和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方法就是“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一忠告当然适用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学习经典著作的独特价值首先在于,可以直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为例。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经历了一个从“一源”到“多流”的发展过程,其间人们对经典作家的一些重要思想的解读往往见仁见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发挥,这些解释和发挥有些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发展,也有些是对他们思想的误读。后人对经典作家思想的误读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解释中存在意义的遗漏,即遗漏了经典作家的一些重要的观点或看法,一种是在解释中进行了意义的添加,即添加了一些本不属于且违背了经典作家思想的观点或看法。有鉴于此,为了完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就必须回归文本,研读经典著作。
经典著作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源头和文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从根源上说,既继承了人类以往的优秀思想成果,又源于经典作家所处时代的实践和生活,但从存在方式上看,其最初始的存在方式,便是经典作家的论著,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之所在。正是因为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源头和文本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学理基础,包含着未被后人加工过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有效的途径:可以直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有助于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价值取向,也有助于辨析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未来发展的方向。
如果说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必须回到原著,那么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更应如此。这是因为,毛泽东等中国经典作家的著作谈论的都是中国的问题,谈论的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事情,并且都是用中国的语言讨论问题,既没有时代的隔膜,也没有问题的隔阂,又没有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就此而言,学习他们的论著显然是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学习经典著作可以掌握经典作家分析问题的方法
经典著作直接体现着经典作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还可以更好地感受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于分析和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经典著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在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理论或现实问题。以恩格斯对辩证的否定观即批判继承方法的运用为例。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在论述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方法时,提出了辩证否定的观点及批判继承的方法,并运用于分析黑格尔哲学。
为了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意义,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体系和方法的矛盾,提出对待黑格尔哲学应当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他认为,黑格尔哲学作为1848 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具有革命性,这集中表现在它的辩证方法特别是发展观上,但无论是保守专制的普鲁士政府还是革命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没有看到这一点,究其原因,就在于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革命的方法与保守的体系的矛盾,并且在这个矛盾中,保守的体系占主导地位,方法从属于体系,因而“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然而恩格斯认为,“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阐发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他就此提出了应当如何对待黑格尔哲学的问题。恩格斯认为,对于一种哲学来说,方法比体系更为重要,为此,他深刻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革命的方法与保守体系的矛盾,指出,对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并且保守倾向占主导地位的哲学体系,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即不应停留在体系上,而应深入到体系中去发现那些有价值的“珍宝”,即应当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批判其唯心主义体系,吸收其辩证法“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他和马克思正是对黑格尔哲学的精华和糟粕做出了科学区分,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吸收了它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分析黑格尔哲学时所采取的方法正是黑格尔自己提出的辩证否定的方法。黑格尔在论及哲学发展亦即新的哲学代替旧的哲学时曾经睿智地指出:“一切哲学都曾被推翻了,但我们同时也须坚持,没有一个哲学是被推翻了的,甚或没有一个哲学是可以推翻的。⋯⋯所谓推翻一个哲学,意思只是指超出了那一哲学的限制,并将那一哲学的特定原则降为较完备的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罢了。⋯⋯哲学史的结果,不可与人类理智活动的错误陈迹的展览相比拟,而只可与众神像的庙堂相比拟。”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分析哲学可谓正面意义上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哲学时采取的批判继承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当代性,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正确对待传统思想文化以及人类历史上的文明成果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对于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正确对待包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直接关系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景。学习恩格斯的著作,有助于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否定的观点及批判继承的方法。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方法启示我们,对待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和人类文化遗产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妄自菲薄、简单否定,又不能不加鉴别地生吞活剥、照抄照搬,而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具有世界视野。只有以批判继承的态度自觉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区分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才能有深厚的根基,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根深叶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学习经典著作可以学习经典作家的学风和文风
经典著作直接体现着经典作家的学风和文风。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可以零距离地感受他们认真、扎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感受他们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创新精神,感受他们优良的文风。
经典著作直接体现着经典作家的学风。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言以蔽之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可以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即通常所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正如人们所指出的,这个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实事求是的另一种含义,指的是做学问的态度,即认真、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风格。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堪为表率。阅读经典著作,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严谨的学者。这种伟大思想家和严谨学者的特质首先表现在他们的博学上。为了理论研究,他们博览群书,涉猎当时众多的知识领域,甚至包括自然科学,在论著中对古往今来的各种知识和文化作品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这种伟大思想家和严谨学者的特质又表现在他们非凡的理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在所涉及的许多领域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堪称人类社会历史认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
马克思恩格斯所以知识渊博又善于创新,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认真严谨的学习和研究态度。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在他们的所有论著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无产阶级圣经”的《资本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态度集中在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引用的一句名言中:“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资本论》的内容博大精深又富于创见,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分析既高瞻远瞩、透彻深刻,又条分缕析、丝丝入扣。《资本论》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是与马克思认真严谨的学习和研究态度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马克思为了写作这部政治经济学巨著,倾注了40年的心血,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大量资料,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思考和探索。
经典著作直接体现着经典作家的文风。所谓文风,就是文章所蕴含的思想作风,集中表现为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从本质的意义上说,文风是学风的具体体现。通常说来,文风有如下几种可能的情形:一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浅显的思想,三是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四是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达浅显的思想。第二种情形和第三种情形虽然并不理想但却可以理解,因为主要是能力的问题,第四种情况实质上是言之无物又故弄玄虚,因而是不能原谅的治学态度问题。最值得赞赏的是用朴实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风的真实写照。有研究表明,自从投入工人运动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就将运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工人阶级视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因而他们的理论创作既注重严谨深刻,又注意深入浅出,尽量用朴实易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之易于为工人阶级所掌握,成为他们进行斗争的精神武器。
在学术泡沫盛行,学术失范趋于严重的当代,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经典作家的学风和文风尤为必要。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学习经典作家的学风和文风,可以使学生养成“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即良好的学风和文风,可以使学生养成敬畏学术、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乃至为人做事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四、学习经典著作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动性
经典著作教育鲜明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动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活生生的理论而非干瘪的条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性突出体现于经典著作之中。经典作家在其论著中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阐述,不是停留于单纯的逻辑推演和基于纯粹的理论构建,而是着眼于对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关照,是在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解决中提出理论、阐释理论、构建理论。因此,经典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和叙述往往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和拓展的演进过程,体现着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从而既具有逻辑的严密性,也具有历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严谨缜密,又要生动活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通过对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演变、发展过程的叙述和论证,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其中所包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对有关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产生更加鲜明和清晰的印象,加深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解读为例。对社会主义本质解读,迄今已有多种方式,其中一种生动有效的方式,便是基于原著的解读。邓小平在 1992 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言简意赅的科学界定,既确立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亦即消灭私有制的价值取向,又提出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认识。就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而言,这一论断最突出的贡献,是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定位为社会主义本质之核心内容之一,这是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艰难探索做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对此前一个时期中在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关系上错误认识的拨乱反正。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可以从阅读经典著作入手。
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的任务始于《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第二章指出,无产阶级在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之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明确提出了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未来社会中应当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实际上也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应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看法。
1920年,列宁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著名公式,强调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所谓苏维埃政权,是指先进的国家组织形式,最主要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所谓全国电气化,则是指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列宁这里是用具相的事物(电气化)表达了抽象的道理(先进的生产力)。因为在当时,无论是对苏俄还是对全世界来说,电气化都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可以设想,如果列宁在当今论及这一问题,一定会换一种说法,例如“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信息化”,因为信息化是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就确立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毛泽东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衡量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的标准,指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八大延续了社会主义应当发展生产力的正确主张,会议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任务。然而遗憾的是,时隔不久,就逐渐背离了这一正确路线,走向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道路,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出现了所谓“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等反对生产力发展的荒谬命题,甚至开展了对所谓“唯生产力论”的批判,不仅从理论上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上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改革开放伊始,针对以往否定生产力论的错误观点,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了一系列强调性的词语来说明这一道理,如“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认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上述基于经典著作的叙述,既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别是其发展生产力要求认识的动态性,即这一认识所经历的曲折反复、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又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别是其发展生产力要求认识的层次性,即这一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一步比一步更加深入。这种基于经典著作的叙述显然比一般性的理论论证更加生动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五、学习经典著作的重点是把握基本理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以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学理性根植于经典著作的基本理论中。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点应当是把握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
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根本上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联系实际、关照生活,又要严谨缜密、晓之以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学理上的严谨和逻辑上的清晰,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学术崇敬感并心悦诚服,才能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有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学理性根植于经典著作所蕴含的基本理论中。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写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科书,他们的许多论著都是在特定时代中针对特定的理论或实践问题而写作的,其中不少都是论战性的著作,讨论的往往是一些该时代的甚至当下面临的具体的事情和问题。但是,这些论著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们提出并阐释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意义和价值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具有普遍的意义和长久的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讲过这一道理。他们在《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这一论述意在说明,《宣言》最显著的价值,就在于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为此,一方面,学习《宣言》不能拘泥于文中的具体论述和结论,而应注重其中蕴含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对于一般原理又不能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加以运用。在此后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还明确概述了《宣言》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即其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启示我们:经典著作所以成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经典著作不是“过去时”的文物,而是“现在时”的文本,因而一方面,我们在时隔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仍然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另一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拘泥于个别论述或停留于具体的结论,而应当将重点放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上,着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上所述表明,结合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加强经典著作教育,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融入经典著作中的相关论述,要求和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直接阅读经典著作。为此,可以采取教师导读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理解经典著作的能力,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经典著作修养,要结合教学内容比较系统地深入研读经典著作,做到既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的文本依据以及了解这些文本的当代价值,又能运用经典作家的论述解读并回答学生关注的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对经典作家思想的解读,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