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引航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热议2025年全国两会

发布者:林昇发布时间:2025-03-10浏览次数:19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举行。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热切关注两会盛况,通过多种形式收听收看学习两会精神。

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巍:今年的全国两会,教育再成热点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基、发展创新之源。我们要聚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坚持以创新性理念回应立德树人新要求,以“五亲模式”助力课程育人新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交出一份更理想的“中南大”答卷。

院党委书记邓杨: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政府工作报告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报告提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员,我们要深入贯彻两会精神,坚持把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改品牌提档升级,把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副院长荣枢:2025年全国两会为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擘画了崭新蓝图,凝聚了磅礴伟力、锚定了奋斗目标,也为教师队伍躬耕实践指明了新方向。数智时代的生产力跃迁必然催生教育形态变革,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更需要深刻把握数智化浪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关联,以“技术理性”重构教学逻辑,强化党的创新理论穿透力;以“虚实融合”创新育人场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力;以“数字素养”重塑教师角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将把两会精神转化为“思想+技术”的双重自觉,培育既掌握先进生产力工具、又深谙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时代新人,真正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政答卷。

副院长刘强:全国两会吹响教育强国建设新号角,深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的千钧之责。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战略部署,恰如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治学箴言,指引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模式,让课堂对接产业前沿,让教学扎根实践沃土。正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将以两会精神为炬,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副院长付佳迪: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稳”字当头,强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唯有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三个没有变”,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党政办主任肖雨: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今年的全国两会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战略决心。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产教融合”等部署,为学科改革注入新动能。当前多所高校聚焦低空经济、集成电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布局学科,探索“学科+产业”协同育人模式,这些实践启示我们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应用型人才。两会强调的就业保障、科研攻关等议题,更让我意识到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既要筑牢“为党育人”的思政根基,又要以实干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产教融合助力区域发展,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彰显高校的担当与价值。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中共党史党建党支部书记项晨光:习近平同志在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指出“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数字化时代,爱国心、理想信念信心教育是“最基本的”,要将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再一次强调了德育是灵魂和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支部书记周术国: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向全国人民传达出信心与力量。“人工智能+”是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深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中国智造与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我将立足自身岗位,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支部书记高晓溪:2025年是“奋进十四五,筑梦新征程”的收官之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意义非凡,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令人信心倍增。面临国外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我们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员教师,更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殷殷嘱托,并以会议精神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

思想政治教育党支部书记陈庆庆:全国两会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澎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行政党支部书记李丽珏:全国两会如春风化雨,润泽神州大地。青年议题成为会场强音,这让人想起苏轼"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劝勉,站在历史交汇点,两会擘画的教育蓝图让青年看见知识的沃土永远向奋斗者敞开,时代的舞台始终为追梦人点亮。我们当以"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在民族复兴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全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高金萍:春潮涌动,万物勃发。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作为高校学子,我备受鼓舞。全国两会聚焦国家发展多项议题,其中关于“人才队伍建设”,党中央在政府报告中擘画了宏伟蓝图,展现了对于青年成长成才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自觉将自身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在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不断挑战自我,努力成长为时代新人。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胡南:全国两会是谋定国家发展的重大事件,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生,我深感使命如磐,需要深挖"两个结合"学理根基,以青年话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在调查研究中国实践中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要立足理论创新回应社会关切,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新时代奋进之路。

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书记盛辰文:2025年两会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历史定位下开展,是凝聚共识、擘画蓝图的政治盛会。聚焦两会,民生议题备受关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20次提及“民生”,推出一系列实招硬招,无不彰显着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从教育医疗到住房养老,从就业保障至乡村振兴,政策直指百姓“急难愁盼”,切实回应群众关切。作为马院青年学生、青年党员,我深刻认识到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将秉持初心,勤学善思,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引,扎根基层调研民生需求,用理论创新回应现实问题,在服务人民、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践行初心,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胡阳琳:202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为新时代青年标注了奋斗坐标。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强国”“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等关键词,既是国家发展的航向标,更是青年建功立业的冲锋号。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生逢其时,更重任在肩。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青年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主力军。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青年是改写传统的“新农人”。在民生服务的温暖一线,青年是托举幸福的“实干者”。时代的接力棒已递到手中,我们当以“国之大者”的胸怀,将科技创新的锐气、乡村振兴的朝气、服务民生的热气凝聚成磅礴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邓超凡:两会是关注国家发展、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契机。2025 年两会围绕青年发展与教育事业擘画蓝图,彰显国家对未来的深远考量。在教育领域,实施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探索免费学前教育等规划,极具前瞻性与针对性。身为青年,我心潮澎湃,深感重任在肩。我们当顺势而为,踊跃投身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也热切期盼这些提议尽快落地生根,为青年成长成才、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培育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