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联动溯精神之源|五校青年联合宣讲,躬行传承红旗渠精神

发布者:李祥栋发布时间:2025-07-20浏览次数:10

(通讯员 阮珂)为深植红色基因,激扬青年奋斗之志,7月4日至5日,受郑州大学博士生宣讲团之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读懂中国”研究生理论宣讲团与北京理工大学延河青年宣讲团、重启大学“启邦”研究生宣讲团以及华中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研习社共同参加由郑州大学主办的“研行中华,燃创未来”研究生校际研学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邓超凡、阮珂、李谷燚、杨茹媛受邀参加。活动以实地探访“人工天河”红旗渠为核心,通过沉浸式学习与跨校宣讲交流,深刻体悟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并在郑州大学校园内展开深入的学术互动。

渠水奔流,精神永恒:红旗渠畔的青春共鸣

7月4日上午,研学之旅在红旗渠的壮阔史诗中展开。五校宣讲团成员首先步入红旗渠纪念馆,在郑州大学博士生宣讲团成员翔实而饱含深情的讲解中,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影像,生动再现了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年奋战、削平山头、架设渡槽、开凿隧洞,最终引来漳河水的惊天伟业。青年学子们凝视着历史的痕迹,内心深受震撼。

随后,队伍移步至庄严肃穆的红旗渠纪念碑前。华中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研习社成员马典的讲解,深刻阐释了这座丰碑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时代价值,它不仅是工程奇迹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不朽象征。

紧接着,在红旗渠分水闸这一关键工程节点,由我院“读懂中国”研究生理论宣讲团成员杨茹媛进行讲解。她结合翔实史料,生动剖析了分水闸在科学调配生命之水、滋养豫北大地中的核心作用,将中南大马院学子的思考深度融入对红旗渠工程智慧与人民力量的解读之中,展现了扎实的理论素养。

渠线攀登,体悟艰辛:峭壁间的精神洗礼

7月4日下午,宣讲团成员们踏上攀登红旗渠主干渠的实践征程。在险峻的太行山壁上,沿着蜿蜒的渠岸前行,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用身心感受当年建设者的艰辛与豪情。

在创业洞旧址,重庆大学“启邦”研究生宣讲团团长郭伶俐结合洞名寓意,生动讲述了建设者筚路蓝缕、敢为人先的开拓故事。

行至团结洞,北京理工大学延河青年宣讲团团长李锦鑫则聚焦“团结”内核,阐释了万众一心、协作攻坚的磅礴伟力是红旗渠成功的关键。

历经跋涉,最终成功抵达红旗渠高处,极目远眺,水龙盘绕山间,青年学子们对红旗渠精神的认知从书本走入现实,升华为真切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共鸣——红旗渠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矗立在青年心间的精神灯塔。

校际携手,共话未来:郑大校园的思想碰撞

7月5日,活动重心转向学术交流与未来展望。五校宣讲团一行走进郑州大学校园进行参观学习,着重参观了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会代表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生宣讲工作的创新模式、如何有效结合红色资源深化思政教育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座谈。不同高校宣讲团成员分享经验、碰撞观点,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征程上更好地用青年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激扬“燃创未来”的青春担当。

本次“研行中华,燃创未来”主题实践活动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共同组织,旨在引导广大研究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在实践育人大课堂中培育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扬帆理想志向。本次活动由郑州大学博士生宣讲团发起跨校联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红色寻根之旅,更是一次成功的校际青年交流盛会。我院研究生通过实地见学、跨校宣讲、深度交流,全方位、立体化地感悟了红旗渠精神的磅礴伟力与永恒价值。在红旗渠水的奔流声与青年学子的思想碰撞中,新时代的使命愈发清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与传播者,必将自觉赓续红旗渠精神血脉,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信念融入学术追求与实践担当,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挺膺担当,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